__  

呂祖謙之後代在台灣

呂秀蓮.呂傳勝.呂芳煙.呂理胡.呂學樟.呂紹嘉等人祖源之事蹟考證

呂理胡 撰擬

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理事長

綱要

第一章:潮、漳、台灣呂氏後裔共同使用金華昭穆(輩序),永為子孫標文字輩,懷念祖源。

第二章:三大房後裔共同捐貲,在潮州饒平興建大宗祠,聚族祭祖。

第三章:大德房後裔在詔安秀篆始建閣下溪祖祠──著存堂,永念祖源之事蹟考証。

第四章:大德房子孫移居台灣之第一代,成立土城呂萬春祭祀公業,敦親睦族,永為祭祖之產業。

第五章:大德房後裔移居台灣的下一代,也捐資購地,在桃園八德興建著存堂,永為睦族祭祖中心。

第六章:大正房後裔,居台有關金華祖源事跡之考証。

第七章:大正房次子良簋後裔,移居台南、嘉義、彰化、新竹、桃園,分布北、中、南台灣。

第八章:大保房受址公後裔遷台後,在新屋、湖口、關西墾耕定居,興建大公廳、宗祠,永為祭祖懷念祖源。

第九章:結語:台灣呂氏大德、大正、大保三大房的後裔,憑金華輩序,由本達枝,祖源清楚,實可謂家族瑰寶。

 

第一章:潮、漳、台灣呂氏後裔共同使用金華昭穆(輩序),永為子孫標文字輩,懷念祖源。

一、大德、大正、大保三大房後裔,不論居住在福建、廣東或台灣,約自太公呂尚後84世起,陸續使用「金華發祥、蕃衍潮漳、傳芳理學、紹美文章、英俊蔚起,甲第賡揚、百千萬世、永際其昌」之金華昭穆,做為子孫取名字輩,標文有序,三百多年來,自動相沿成習,代代相傳,永懷祖德,不忘本也。

二、前揭金華輩序內:「傳芳理學、紹美文章」二句含義深遠。觀諸我呂氏歷代諸賢中,唯南宋呂祖謙之思想深論「理學」,他與當代朱熹、張軾齊名,其理學影響後人深遠,且後世形成浙東學派、金華學派,流傳至今,猶為今日學界所重視。金華輩序兼有祖訓之作用,期勉後輩「發揚祖謙公之理學思想,宣揚東萊公優美文章」。

三、祖謙公所著「東萊博議」一書,是當時學子上課、考試之教材,其文詞精彩,論理分明,處處是驚人之筆,說理頭頭是道,筆鋒犀利,辯駁有力,南宋至今,猶為廣傳。「紹美文章」,子孫自需精研,並加以廣傳。

 

第二章:三大房後裔共同捐貲,在潮州饒平興建大宗祠,聚族祭祖。

一、依本宗先祖呂鍾琇約二百七十年前,於其所作「金華始祖東萊公派衍潮漳兩府世系族譜序」內述:「清乾隆八年,散居潮漳兩府之呂氏,除居住潮州府車頭居豪之外,另各處小宗,舉凡秀溪、秀篆、斗門、橫溪、東山、埔邊、巫仙春、盧崗、錫灘、利泮、群西及豪邊各鄉,伯叔兄弟,咸擁躍捐貲,鳩資共襄盛舉,在潮州府郡西街興建敦睦堂宗祠一座,以敦睦族派,而壯祖靈。」敦睦堂大宗祠係三大房子孫與鄰近呂氏族人集資興建,目的聚族祭祖,共同懹念祖源顕明。

二、呂氏大宗祠位于潮州郡西街,今潮州市西馬路第一中醫院址,其大門大燈籠一對,一面直書朱紅「呂府」,一面直書朱紅「理學世家」,聯對為「名儒世澤恢先緖,博議傳書啓後昆」。二大門聯對為:「渭水家聲遠,金華世澤長」。參以呂鍾琇所作族譜序內文有:「修合譜序世系」之「金華昭穆」,此後潮漳兩府呂氏宗族,有輩序尊行,以上史跡載明祖源,堪稱本宗家族文化之瑰寶。

三、敦睦堂大宗祠興建完成時,鍾琇公與天壁公合寫之「潮漳兩府譜序」內直呼:「始祖祖謙公號東萊,金華方伯,王紘名嗣,…,迄元明之季,盛分潮漳,因煥如星散,遠隔關山比及兵戌屢遭,牒譜殘闕,共本大宗之系,父老僅能傳其略,各處小宗之祖,年代弗獲記其詳,叔姪昆季喜有同心,喜貲者爭先,樂捐者恐後,隨於潮州府郡西街,鼎建祠宇,祠我祖謙東萊公,如木有本,百支暢造化之春,萬世配浩瀚之盛矣,謹席以誌。」三大房祖源金華呂祖謙,三百年前先宗祖已留事蹟可考。

四、呂鍾琇廣東饒平人,出生於清康熙年間,是萬春公之孫,秉彝公之子。雍正丙午舉人,乾隆朝出仕,歷任知縣,乾隆九年十一月(1744年12月)由將樂知縣調台灣,擔任鳳山知縣二年,後於1748年7月再度回任一年。其任職鳯山期間修建屏山書院,重視地方文化發展。依其於敦睦堂宗祠完成時所寫:「潮漳兩府譜序」內容推敲,其文理細密,內容深奧,當係精研本宗族譜與世系史料無疑,自有能力考証呂氏三大房之祖源,而一再尊稱「始祖東萊公」,並書寫三大房共同尊用之「金華昭穆」,其為先人承嗣,為子孫立命之精神,後人不應有所懷疑。

 

第三章:大德房後裔在詔安秀篆始建閣下溪祖祠──著存堂,永念祖源之事蹟考証。

一、大德名號萬春,係浙江縉云南遷福建的始祖之一,居住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萬春公傳五子,秉彜、秉翟、秉仁、秉東、秉信,前三子同移居詔安二都秀篆,後秉彜、秉翟兄弟復移廣東潮州饒平車頭東界,秉仁則留住詔安秀篆,後裔共尊呂萬春公為入閩始祖。

二、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大德房後裔在福建詔安秀篆河尾始建閣下溪祖祠,取名著存堂,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一九九五年由兩岸呂萬春後裔出錢出力,再重新修建。著存堂宗祠龕前對聯曰:

學問宗珠泗,子孫讀博議書,是薪傳一脈

精靈盛粵閩,爼豆存名儒澤,宜廟祀千秋

又於閣下溪著存堂譜序中記載:「吾祖源于渭水,始于河南,挺秀山東,衍派江南。後因戰亂,移民南遷,由金華延入汀州。」本房入閩始祖萬春公,祖源浙江金華,此譜序記載為踪蹟古傳之寶,祖源之史跡明確可考。

 

第四章:大德房子孫移居台灣之第一代,成立土城呂萬春祭祀公業,敦親睦族,永為祭祖之產業。

一、大德呂萬春之子秉仁公居住詔安秀篆,傳下八大房,傳至乾隆年間,第十一、十二代時,因福建閙饖荒,政府給予補助,鼓勵移民,大批災民乃東移台灣。秉仁公派下移居台灣者最少五十房以上。當時台灣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移民墾耕創業,也有兼營茶葉、樟腦、香茅油外銷,獲利頗豐,生活大有改善。

二、捐款投資組織呂萬春祭祀公業,敦親睦族兼祭祀祖先。

當移民生活改善之後,興起思鄉、祭祖之念頭,此乃人之常情。居住在台灣北部地區,凡呂萬春後裔之同宗移民,於乾隆年間自動發起捐款投資,組織呂萬春祭祀公業。當時參加的第一代移民有五十房之多,以此數目統計大德房移台後裔,應佔台灣呂姓移民的第一位。呂萬春祭祀公業的資金,在台北縣土城、板橋一帶購買耕地數十公頃,出租收益,以租金維持公業開銷,如有多餘則發給派下員帶回小公,做為該房祭祀小公之費用。祭祀公業發給每房(派下員)木牌乙支為入股信物,上面記明捐款出資之股份比例數額,做為以後各房分配祭祀費之依據。祭祀公業在土城中央路所購買之土地上,興建呂萬春宗祠乙座,以為派下員祭祖的精神信仰中心,派下員每年固定於冬至日集會,來自新竹、桃園、台北的呂萬春派下員,代代相傳,自動報到,早上祭拜歷代祖先牌位之後,召開派下員大會,中午聚餐敘舊,交換自己在台灣墾耕、創業的經驗,如有來自故鄉的訊息,大家更是豎耳傾聽,以此消解移民思鄉念祖之情緒,祭祀公業發揮投資置產,敦睦宗族,祭祀祖先的多樣功能。

三、台北縣呂萬春祭祀公業原預定改組為財團法人新北市呂萬春祭祀公業,以利保留祠堂,永為本宗祭祀中心。

台北縣土城的呂萬春祭祀公業,原來持有耕地數十公頃,後因土城區都市計畫開發,部分土地被徵收開闢為道路,剩餘土地增值,管理階層乃陸續出售土地,以所得價額,部分按木牌所載持分股數分配給派下員外,部分投資雙和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也有部分投資成立証券股份有限公司,嗣後投資部分因管理不善,虧空殆盡。惟公業剩餘之土地因座落板橋市中心,地段頗佳,於90年代估計總資產約值新台幣三十餘億元,可惜近年部分建築用地被台北縣政府變更都市計畫,改劃為文教用地,致價值大受影響,資產大幅縮水。2008年新制定祭祀公業條例公布實施後,政府限期原有的祭祀公業改制,應登記為新制祭祀公業法人,否則即予強制解散。而舊制呂萬春祭祀公業係於民國六十年間重整登記,為因應當時祭祀公業清理條例之需,暫時以各房推派1人為代表派下員之臨時性組織而已,其組織及祭祖皆不符原來派下全員祭祀之本意,乃為新法所不許。且本祭祀公業創立人有五十房份,經六、七代男系繼承下來,如果重新登記將有二萬五千以上派下員,又新法規定女子之繼承人不論其姓氏,亦當然成為祭祀公業法人之派下員,如此數代之後將至多姓同祭一祖先,與傳統民俗習慣不符,有失公業祭祀本宗祖先之原意。故依新制祭祀公業法人登記實際上有困難,因此台北縣呂萬春祭祀公業管理階層原先決定:重新以各房代表派下員登記為:「財團法人新北市呂萬春祭祀公業」,將原有祭祀公業解散,處分財產及土地,按木牌所載持分額,分配財產予各派下房小宗自行管理,祇保留原有祠堂及部分土地、建築物,出租收取租金,做為財團法人祭祀公業之費用,以期永久維持紀念呂萬春與金華祖源之祭祀功能。惟據悉近日新北市政府與內政部已核准,由原來派下員或法人團體代表出名,依新法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新北市呂萬春」,亦即特例核准代表制之登記。如此代表性之派下員能依創立時之本意繼續運作,則本公業敦親睦族,祭祀祖先,紀念祖源之宗旨,將得以永續並發揚光大,實為本宗之福也。

 

第五章:大德房後裔移居台灣的下一代,也捐資購地,在桃園八德興建著存堂,永為睦族祭祖中心。

一、清朝乾隆末年,呂萬春後裔東移台灣的第一、二、三代,在八德、大溪、桃園、蘆竹一帶墾耕定居者,為飲水思源,宏揚祖德,也捐資組成「桃園呂萬春祭祀公業」,當時有玉龍房、北田房等五十個房份參加,分成四十九份半,以木牌為代表入股信物,在八塊厝(今名八德巿),購買田產四十甲,出租收益,做為祭祖經費,並且興建宗祠,也取名著存堂(與秀篆宗祠同),做為聚族敬祖中心,每年冬至前三日,自動集會、祭祖、聚餐。日據時期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將原來土角造宗祠,改建為今磚瓦造三合院式,並於正廳前加建軒亭。現在已核列為縣定古跡,刻由文建會及桃園縣政府編列經費,並由桃園縣政府負責維修,本祭祀公業祗分擔百分之二十配合款,而得以延續宗祠永存,並發揮敦睦宗族之作用,政府保存古蹟,重視文化之作為,實令人贊賞。

二、八德呂萬春祠著存堂內所書對聯:

右柱上為:

「泰越衍派府海富山開霸業」

左柱上為:

「東萊博議文章經濟作孫謀」

此二對聯與秀篆宗祠東萊堂龕前對聯所提字:

「學問宗珠泗,子孫讀博議書,是薪傳一脈」

「精靈盛粵閩,爼豆存名儒澤,宜廟祀千秋」

二聯實互相呼應,內容皆在勉勵子孫後代,勤讀東萊博議書,薪傳敬祖。足見二宗祠之祭奉者與金華呂祖謙有直接血緣關係,史蹟足考。

三、本祭祀公業已於2012年3月5日,蒙桃園縣政府核准改制為「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呂萬春」,暫以呂傳榮宗長等126名為代表派下員,共同選任呂理森宗長為管理人,日後期望能仿「祭祀公業法人新北市呂萬春」之登記方式,正式以團體代表人加入為派下員,則可免發生派下員繼承爭產之問題,而利永久管理及紀念先祖。

 

第六章:大正房後裔,居台有關金華祖源事跡之考証。

一、大正公之子孫自南遷以來,始終以河東、金華祖籍地為念:大正公(86世)傅子良簠、良簋。良簠傳子添生,孫則恭,再傳至顈資時(大正公後十代),配以「金」為本房輩序之開端,當時已移居於福建漳州府南靖縣,其孫呂壬即廷玉公時,以「發」為輩序(97世),渡海移居台灣,定居於今日桃園巿埔子地區,是呂傳勝、呂秀蓮、呂學儀這支呂氏之第一代來台祖,目前散居各地子孫有四千人,每年定時在宗祠聚會祭祖及懷念祖先。

二、二百多年前呂廷玉公來台墾耕時所居住的房舍尚存,由歷代子孫維護保存下來,堂號為「呂氏河東堂」。近年再經呂傳勝管理人修建,成為現代化中國古式農宅,門前一對小石獅是來自福建,屋簷下留著舊有石磨、石臼。室內有拜槕、香爐、燭台、太師椅等,都是清朝年代的古物,保存著先人的古蹟。加上本房的男系子孫,始終以「金華輩序」為取名順序,可以看出這房呂氏支系,仍然保持來自金華,宣傳理學,紹美文章的精神。

三、西元一九七七年,呂傳勝理事長與本房族親決定加建大宗祠,以擴大紀念祖先創業之艱辛與偉大恩澤,乃出售部分呂廷玉公祭祀公業土地,在桃園巿中埔一街祖先開墾的土地上,新建一棟具有傳統中國風格,又現代化的呂氏宗祠,完成後取名「呂祖聖殿」,並將最大空間的地下室五百餘建坪,做為會議禮堂及宗族聯誼場所,取名「金華廳」,永熾祖源來自浙江金華。

四、二O一二年二月間,浙江師範大學副校長王輝教授率該校教授五人、二O一三年三月間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葛永海教授率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六人,二O一三年五月間,浙江麗水縉雲縣縣委台辦主任謝身言率該縣台聯青年交流訪問團二十人,前來訪問我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時,本協會安排參觀「呂祖聖殿」大宗祠,與「河東呂氏宗祠」,在聆聽理事長呂傳勝簡報之後,對廷玉公來台墾耕的事蹟資料保持完整及後代建祠紀念之用心深感敬佩,且確認其祖源來自浙江金華應無疑。

 

第七章:大正房之次子良簋公後裔在台事蹟考証。

一、良簋支系於其家譜世系之記載:

蒙享乛夷簡乛公著乛祖謙乛大正(福建汀州)乛

大正公之長子良簠,居住永定縣後遷移漳州府南靖縣,其部分後裔移居臺灣桃園。

大正公之次子良簋(念良),原居汀州府武平縣雷打石,傳下乛石福乛人萬(十二世)乾隆年間移居台灣台南,子孫散居嘉義、彰化、新竹、桃園、艋舺。

二、金華輩序之採用:

本宗支自九世祖起(大正公後起算)配以「金」為起始輩序,迄今己到「傳、芳、理、學」輩,大部分男系子孫皆以此為命名字輩標文,永念金華,傳芳理學,不忘祖源。

 

備註:近日有寫譜人士引自大陸文章,認為大正房似非出自金華呂祖謙後裔,而將其銜接於北宋宰相呂蒙正之子師簡之後,但未見提出史料、文獻之記載為證,且與台灣呂氏數百年來之認知不同,其是非如何?尚有待本大正房後裔自行考証。

 

第八章:大保房居台子孫永念祖源金華呂祖謙之事跡。

一、        桃園新屋鄉呂氏族群興建大公廳與宗祠,永為念祖祭祠中心。

(一)依居住在台灣桃園縣新屋鄕呂氏後裔編纂之河東呂氏族譜,其「河東呂氏世系圖」篇內記載:

本房祖先為:呂好問乛呂弸中乛大器乛祖謙萬春、大正、十二郞中之十二郎。

就其世系圖中間缺失之記載謂:「北、南宋咱祖先打出天下,於祖謙公一一八一年去世。咱呂家沒有掌門人,如一盤散沙,又遭當時嫉妒吾家之人報復,各散西東,世系圖失去約十一代」,故其族譜世系直接跳到移居福建汀州府的十二郞,良有以也。

(二)其於呂百二郎(受址公)沿革之記載謂:呂十二郎福建汀州上杭縣大平里管洋村人,育三子,長子百一郎住南京,三子百三郞仍住管洋村,次子百二郞(受祉公)遷于潮州錫灘鄉黃公塘築居。

(三)上稱「錫灘」亦見於二百七十年前,我呂氏祖先共同集資,於廣東潮州興建敦睦堂大宗祠完成時,先宗祖呂鍾琇所撰「潮漳兩府世系族譜序」文內,所記載之捐貲建堂的小宗「錫灘」恰相同,相互印証之下,可得確信:「新屋鄉呂氏後裔,係大保房受址公之後裔」,其祖源為金華呂祖謙足為明証。

(四)依新屋鄉呂氏族譜記載,其來台祖為:受祉公派下第十一世友河公。約於康熙、亁隆年間,友河公自廣東潮州豊順縣錫灘鄉,冒風浪渡海移居台灣新竹竹北大眉村拓疆立業,至十四、十五世祖,再移居桃園縣新屋鄉埔頂村創立新基業,子孫於此地建有大公廳宗祠,做為後代聚會及祭祖之中心。

二、        新竹縣關西鎭子成公後代建有石光祖堂,永為祭祖中心。

(一)依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初版之河東呂氏族譜記載,受址公後十二世祖子成公,於乾隆年間,自廣東潮州豊順藍田都黃公堂,移入新竹縣新埔鎭枋寮地方立業,初其子孫於新埔鎭上寮地方建立祖堂,最近一九五五年於關西鎭石光里遷建為石光祖堂,永為祭祖中心,後代繁衍,子孫昌盛。

(二)石光祖堂的堂中對聯也有緬懷祖謙公之詞句曰:

「河海表清風,占兆熊罷,八百年經綸協輔。

東萊宏世澤,編修書史,千萬卷道統綿延。」

又一聯曰:

「理學淵源,流長派遠。

鴻儒世系,譽重名高。

(三)本宗支也以金華輩序為子孫命名標文,其起始金輩為八世。依本宗十九世呂錦明於河東呂氏族譜第四版出版感言代序內載:「我發現先父杰全公的第一版中提到「乾隆九年甲午歲,各縣房族會同約,建立大宗祠,分為富、貴兩房,立有輩序詩歌八句」,這八句即為現在我們所循用的昭穆「金華發祥」。其啓用金華輩序亦久矣!

(四)本宗支之祖源同為金華呂祖謙,史蹟記載斑斑可考。

三、        以上大保房遷台後裔,居住新屋、湖口、關西者,皆以「金華昭穆」,做為男系子孫排行次序,倫正輩明,長幼有序,兼可永續紀念金華祖源。

 

備註:本房也有大陸寫譜人士認為非出自呂祖謙之後代公著之後裔,而將其歸為公著之兄弟公綽之後代,惟亦未見其提出可靠史實、資料為佐證。

 

第九章:結語。

台灣呂氏大德、大正、大保三大房的後裔,憑藉金華輩序,宗祠對聯題字與祭祀公業傳承及先祖口耳相傳,而尚能以偏概全,循緖求源,由本達枝,以上史實實可謂家族瑰寶。。

本宗大德、大正、大保三大房祖先,應係縉雲呂克類之後,處於元、宋朝代交替之際,動亂歲月之間,為避亂與謀生,而自縉雲南遷福建汀州,其後子孫再分移詔安、潮州、南靖、錫灘、興國…等地。清朝康熙、亁隆年間,因當地生活困難,乃部分移民台灣,到台灣之後墾荒勤耕,兼營商業,至有所成就,生活改善,於是各自興建宗祠或集數房捐資組織祭祀公業,各自尊奉大德、大正、大保三宗祖為遷閩始祖,又以移居台灣之第一代為各小宗開台始祖,約定每年定期集會祭拜,迄今從未間斷,因得以傳述記載遷台後之歷代祖先名籍而不漏,最可貴者三大房子孫不論居住何方,皆能按照先祖所作「金華輩序」,為子孫命名字輩標文,以為聯繫血緣之紐帶,也產生孝悌之觀念,尤含蘊著豊富的祖源文化意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華呂祖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