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作者:葛永海  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題目:情理通融與靈心雅致:論呂祖謙的詩歌作品

內容:

呂祖謙是南宋乾淳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家。在南宋間呂祖謙與朱熹、張栻既並稱“東南三賢”,又與朱熹、陸九淵在哲學史上鼎足而三,乃是實至名歸的學術泰斗。值得注意的是,他還是一名重要的文學家,除了編選《古文關鍵》、《宋文鑒》、《麗澤集詩》等重要詩文選集,還創作了不少詩文作品,無論對當時或者後世都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呂祖謙理學之聲名太著,其文學成就因而掩映不彰,有關研究並不多見,尤其是詩歌方面的研究實為寥寥,亦不甚詳備。

據《呂祖謙全集》[1]輯錄,呂祖謙現存詩作包括《東萊呂太史文集卷第一》所收99首,《東萊呂太史外集卷第五拾遺》所收12首,《新增附錄》所收呂集佚詩詞5首(詩3,詞2),合計116首。

總的來看,哪怕考慮散佚的因素,呂祖謙詩歌數量不可謂多,原因有二,一是呂祖謙主觀上對於詩歌創作並不熱忱。儘管作為古文家,呂祖謙十分重文。他說過“辭章,古人所不廢”,又說過“言語足以動人,文章足以聳眾”。但是主觀上不甚關注,仍然是影響呂祖謙詩歌創作數量的重要因素。他教育弟子讀書也是先經史後詩文。其《與內弟曾德寬書》說:“小三弟所說讀書件數太多,今當只看一經一史為常課,而以詩文之類為餘課乃是耳”(《東萊呂太史別集》卷10);二是呂祖謙自認為不善為詩。他在給周必大的信中談到所作哭芮煜詩說:“近偶作哭芮文十絕……今詩初非所習,正以往時有不敢作詩之語,深愧此意,聊掛延陵之劍耳。”(《與周丞相子充》,《東萊呂太史文集》別集卷九)

儘管詩歌數量並不多,但學界評價卻是評價頗高。江西派詩人、呂祖謙的外祖父曾幾,在《贈外甥呂祖謙》的詩中就稱讚呂祖謙“能詩”[2]。後人有評曰:宋諸詩人掩于文者,宋文景、蘇明允、曾子固、晁無咎;掩于詞者,秦太虛、張子野、賀方回、康與之;掩于書者,石延年、蔡 君漠;掩于畫者,王番卿、方與可;掩于儒者,朱仲晦、呂伯恭。[3]

    下面僅舉一端,即可見一斑。呂祖謙的應制詩以其對仗工整、文辭典雅就頗為後來選家所重。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將其應制詩收入卷 五升平類,雲:“淳熙五年(1178年)戊戌九月十二日阜陵車駕幸秘書省,公時為著作佐郎兼權禮部郎官。上有詩,見前。公和外,又有此二詩。穩重端整,過於無益空言者萬萬矣。”孝宗賜詩下後,“丞相以下皆進詩”(《年譜》,呂祖謙作《恭和禦制秋日幸秘書省近體詩》、《賀車駕幸秘書省二首》。這些詩雖以歌功頌德為主題,但氣勢恢弘、用典渾然,堪稱應制詩中的佳作。查慎行評曰:“東萊不以詩名,而應制乃爾稱題,有專家所不及者。合前後三章觀之,儒者氣象可見。”《賀車駕幸秘書省二首》(其一)以其用韻妥帖、結構整飭在三首中評價最高,紀昀評:“此卻無道學氣,不礙詩格。”又有無名氏評:“此首稱雅飭”。[4]

就題材內容而言,呂祖謙的詩歌主要包括挽章、贈

二、寫景抒懷:審美情致與紫薇詩藝

寫景是呂祖謙詩作中的又一重要部分,頗值注意的有:《城樓》、《西興道中二首》、《晚望》、《春日七首》、《富陽舟中夜雨》、《野步》、《晚春二首》、《夏日》、《秋日》、《夏夜》等,自然清新,各具風神。

可為代表的如《城樓》:“城峻先迎月,簾疏不隔風。棋聲傳下界,雁影沒長空。島嶼秋光裏,樓臺海氣中。登臨故待晚,雨外夕陽紅。”方回曾曰:“(伯恭)五言詩亦佳,有雲‘棋聲傳下界,雁影沒長空’、‘島嶼秋江裏,樓臺海氣中’,蓋少作也。”他認為這首《城樓》堪稱五律佳作。後人馮舒亦雲“親至福州,方知其佳,因城樓猶是舊物耳。”[1]

再如《春日》:“一川曉色鷺分去,兩岸煙光鶯帶來。徑欲卜居從釣叟,綠楊缺處竹門開。”亦曾贏得贊許。《載酒園詩話•朱熹》雲:“道學諸公詩亦自有佳句。如徐崇父《毅齋即事》‘苔色上侵閑坐處,鳥聲來和獨吟時’殊清氣;林獻齋《送光澤蘇縣丞》‘松聽莫笑無公事,蕖幕常能致俊流’用事頗切;呂東萊《春日絕句》曰‘一川曉色鷺分去,兩岸煙光鶯帶來’尤雅倩也。”[2]

呂祖謙寫景詩可見出其對於詩歌語言的錘煉之功,這些寫景之作,其筆法與作者之寫遊記相若,可以參看。呂祖謙《入越錄》之語言多詩意,如寫雪軒觀雪:“登雪軒,軒占臥佛殿右偏,湖山聚落,皆來獻狀,以宜觀雪得名。今雖不與雪值,然霧雨空蒙,亦奇觀也”;寫鑒湖秋光:“秋水平岸,菰蒲青蒼,會稽秦望、雲門諸山,互相映發,城堞樓觀,跨空入雲,耳目應接不暇”;寫鑒湖雨景:“穿鑒湖支港,斜雨入蓬,……獨山野橋,煙樹可畫”;寫曲水之因,“山蓋版築所成,繚繞深邃,曲逕回復,迷藏亭觀,乍入者惶惑不知南北。山背有流,杯岩鑿城,引鑒湖為小溪,穿岩下鍵,以橫閘激浪,怒鳴過閘,遂為曲水.…”又如《游赤松山記》:“複曳杖入小桃源,暝色已滿岩穀矣。徒倚枕流,四際溟蒙,水天一色。泉聲松韻,始有暴風急雨之驟至;徐而察之,又若車弛卒奔而未有所止也。雲間時有疏星點綴,林杪與水景相照,清澈無底.…”,皆是寥寥幾筆,白描勾勒,似不用力,而情景如畫,可見其描摹景物之功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華呂祖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